时间:2023/3/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白癜风价格 http://pf.39.net/bdfyy/

从厦地西行7公里便到了另一处更小众的村子——前汾溪村。那天中午吃完饭,得知朋友今天休息,聊了下下午可能也有时间,于是问她要不要一起去前汾溪村,只是没有司机。她会骑电动车,但是电不够,就在迟疑的时候,小帅哥厨师乐天可以送我们。十几分钟后,我又回到了去年曾经走过的地方。

这几天台风圆规登陆,屏南这边也有一点影响,天时阴时晴,风一阵一阵。我们沿着村口的小路一路往西进入草丛区,下来在河边坐了一会儿,沿着河边的鹅卵石颠簸地行走。

前汾溪村的村民都姓郑,他们的始祖郑宗安是浙入闽始祖郑昭的后裔,其父郑洪曾任唐末提刑之职。郑宗安在五代十国动乱年代的后周任相位(光禄大夫),眼见后周大势已去,朝廷动荡不安,郑宗安遂弃官,从河南入闽定居汾阳。不久后周即灭,郑宗安不愿再涉足仕途,又见此地山清水秀,是很好的栖身之地,便定居于此,于溪畔搭棚建屋,过起了远离纷争的隐居生活,并将此地命名为汾阳,也就是现今的里汾溪村,成为了前汾溪村郑氏的开宗始祖。此郑氏一共繁衍了三支,第二支派郑均志公迁往厦地,成了厦地村始祖。所以前汾溪村的历史比厦地还要长。

隋朝以前,前汾溪村地界属南闽侯官县地。唐开元29年,被编为古田县横溪里二十四都地境,历史上长期属福州府古田县辖,清乾隆元年划归屏南管辖。因地处偏远,虽山清水秀,却无人开发。直至宋朝初期,郑宗安因朝廷更替而隐居此地,娶姜坑姜氏为妻,繁衍宗支。郑宗安成为汾阳郑氏的开宗始祖,郑氏后人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到了宋末成为了当地的望族。其后已大多搬至今前汾溪居住,并在两溪交界的河畔建了郑氏宗祠,供奉郑宗安宫和姜氏夫人。

“一块块斑驳的石碑承载着郑氏裔孙创业的痕迹,一本本珍贵的族谱,铭记着郑氏更代传承的家族渊源,那高大的祠堂,留下的是血脉印记。岁月流逝,无法阻隔血脉传承。前汾溪村郑氏宗祠重修落成,郑氏宗亲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重新聚会。虽远隔重洋,虽相隔千里,但郑氏宗亲血脉依然相生相连,永远传承。”

郑宗安定居前汾溪后,至今繁衍了32代,多年,后代分布在屏南、古田、尤溪、周宁、闽侯、连江、政和、建瓯等30多个乡村,总人数达10万多。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古代就出了不少文武生员,贡生等。而今,前汾溪村有郑氏人口千余人,是屏南县郑氏主要居住村之一。由此迁徙外村、外县、远涉南洋11个国家的郑氏子孙有近15万人,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东汾间南向之水和临汾间东向之水在这里汇聚,故称汾溪。境内有两个村子,为了区别,就分别称之为前汾溪和里汾溪。

前汾溪村依山而建,傍水而栖。头窄肚大宛如一条锦鲤,一条溪水绕村而过,两旁古道、溪岸幽静宜人。四周青山翠竹环绕,有宗周岛、仙潭、马敦石、牛白象、将军石、鸡公石,四季桂花树,郑公殿等景观。村内建筑依旧按照原本的三纵八横巷道分布有序。清代、元代古民居群既有江南古民居立帖式徽派建筑风貌的基本特征,又有闽东北山村民居风格特点。村里至今仍保存有一批古宅院,从这些古朴的石刻、木雕上,仍可看出往日这些大宅院门庭的繁荣。

被群山环绕的前汾溪村所在的屏南,每年雨量充沛,同时溪流密布,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出,这里还有七溪洋村、溪坪村、溪角洋村、秀溪村、凤溪村等用溪来命名的村落。

村子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常住居民多为老人,和零星的孩子。截至年秋季学期的前汾溪小学,只剩二年级四名、幼儿园八名学生和两位早已退休又被返聘回来的老师。昔日的车、马、人流已被现代的车辆所替代。村子里没有形成规模的产业,村民主要依靠养鸡、鸭、羊、牛、猪等,栽培香菇、大陆姜、橘、油麦、脐橙、芙蓉李等蔬菜鲜果为生。

如果说双溪和厦地是从硬件修复开始的,那么前汾溪则是从软件,从精神上激活,前汾溪村走的古村复兴之路与前两者都不同。村口大桥旁树立的夯土板引人注意,上书“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学院”,这里便是原本封闭混杂的粮食厂变成的中国美术学院第一所乡土学院,未来乡村示范点。

学院对游人开放,旧工厂风格的建筑,糅合了屏南廊桥、夯土民居等地方文化特色,黛蓝色与白色相间很是漂亮,有的墙上还残留着红色时期的大字。里边功能完备,餐厅、书店、小卖部,还有前汾溪村唯一一家酒店“前汾溪谷”,也对游客开放。客房以屏南各个村落的名字命名,房型多样,精致美好,柔软了生冷的工业风。

这场艺术的实验无疑拉近了外界和村民的距离,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旅居屏南时有幸认识了这些活动的策划人之一毛华磊。年8月,来自贵州纳雍县的24岁中国美院艺术管理教育学院社会美育系学生毛华磊来前汾溪村做毕业设计,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优越环境的古村落濒临灭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认为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便萌生了在村里开公益学校的想法。

年1月7日,他与其他几位校友共同创办了国内首家新型公益类乡村美育机构“乡野艺校”,同年8月,又启动了“在前汾溪村的个美育计划”,以前汾溪和周边村的儿童为主要对象,有计划地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如手工制作、装置、摄影、书法、绘画等,解决乡村儿童教育资源缺乏问题,提高孩子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两年半时间,他为多名学生上过课,授课达余次,创造艺术作品余件、装置作品40余件,制作定格动画3件,举办作品展4次,带动全村43个学生、20个家长自主学习,大部分学生在“乡村美育课堂”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家长们也感受到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今晚吃什么”

前汾溪的每个村民都认识他,有天午饭时间,他看到一村民家里只有两个人却熬了好多粥,询问得知,因为人少也没胃口,为了省事就中午多熬粥,晚饭也就解决了,配菜更是能少就少。就在那天晚上,他和团队围炉烤火吃白薯,从烤白薯谈到美食节,又从美食节谈到家家的一百道白薯美食。不知是谁说了一嘴“不然去村民家做饭吧”,于是就诞生了“今晚吃什么”这个活动——毛校长和同学们前日到村民家里聊天,一起回味美食的记忆和期盼,制定菜谱,各自备菜。第二天毛校长和同学们带上采购的食材,去村民家一起做饭,一起吃一顿热闹的晚饭。

村民做着自家的拿手菜和爱吃的食物,大家互相切磋着厨艺,回忆着家庭的过往,聊着村子的往事。艺校则依照族谱村史,将这些故事编辑成文,配上这家的拿手菜,联合村子多个留守家庭制作成菜单供游人点“单”。游客想听哪个故事,想吃哪道菜,就选择去谁家。这样既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给留守老人们更多的价值感,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收益。到现在,“今晚吃什么”已经集合了14家的14个故事和菜肴。

毛华磊来到前汾溪后才知道,村民们每天除了做一些农活,闲暇时打牌聊天,没有什么其他活动。一年里,只有小年夜祭灶和正月十三迎陈夫人才集体热闹一下,算是有两个节日。其余时间最欢愉的时刻主要是在饮食上,没有其他更多的乐趣了。他就想,如果把传统的、国家规定的、本地传统的、世界各国的、国际规定的或者其他被遗忘的各种节日,在村儿里都过一下,会不会是一件有趣的事呢?用艺术的方式制造一些不同内容的节日,能不能带动村民一起快乐呢。就这样,年,“节日快乐”项目诞生了。

在每一个节日,他都带领团队和村民认真地过,让村民一起参与、策划,让传统习俗再次活跃起来。惊蛰时,艺校组织孩子们一起去播种,春分时,带着大人孩子一起到丛林里踏青、野餐,COS各国名画中的场景;七夕,就带着孩子们去各家给大人补衣服;腊八的时候,从每家讨要大米和五谷,当天熬好腊八粥再赠予全村村民;冬至时,村民们一起包饺子,比谁吃得快,打糍粑,比谁吃得多,获胜的得奖品;小年时,在前汾溪谷写好春联,挨家挨户送春联贴春联……他们费尽头上仅剩不多的头发,想把每一个节日过得更有意思,更好玩儿,让村里的大人孩子都能热爱生活,有所期盼。

落后贫穷的前汾溪村,慢慢拼凑着完整着自己的一幅田野拼图,一群热爱乡村的年轻人,用艺术这块粘合剂,将人与人联合在一起,也用自己的热情点燃着前汾溪村的内心。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ingnanzx.com/pnxyw/11902.html
------分隔线----------------------------